Freud 對於心理學界最大的貢獻,我認為莫過於潛意識以及早期經驗。

 

  雖然,在 Freud 之後百家爭鳴的各大學派對於早期經驗嗤之以鼻,但我認為在幼兒時期的經驗是很重要的。

 

  相對於摸不著頭緒的潛意識,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孩。如果兒時的經驗良好、如果父母給你無條件的正向關懷→ Rogers 的理論,你就會自然形成對自己的正向看法,不會輕易因為外在的改變而受影響;但如果兒時受挫,你無法安然的度過人生中的每一個關卡,你心中的那個小孩就會固著在那個時期、喪失成功跨越那個階段應該要有的能力。

 

  以下提供 Erikson 的發展各階段,以及每階段的功課供大家參考。

   

階段

年齡

發展危機(developmental crisis)與任務

發展順利的特徵

發展障礙者特徵

1

0-1(嬰兒期)

信任與不信任

對人信任,有安全感

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

2

2-3(幼兒期)

自主行動(自律)與羞怯懷疑(害羞)

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

缺乏信心,行動畏首畏尾

3

4-6(學齡前兒童期)

自動自發(主動)與退縮愧疚(罪惡感)

主動好奇,行動有方向,開始有責任感

畏懼退縮,缺少自我價值感

4

6-11(學齡兒童期)

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

具有求學、做事、待人的基本能力

缺乏生活基本能力,充滿失敗感

5

12-18(青少年期-青春期)

自我統整(認同)與角色混淆

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

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,時而感到徬徨迷失

6

19-30(成年早期)

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(親密與孤立)

與人相處有親密感

與社會疏離,時感寂寞孤獨

7

31-50(成年中期)

精力充沛(生產)與停滯頹廢

熱愛家庭關懷社會,有責任心有正義感

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,缺少生活意義

8

50-生命終點(成年晚期-老年期)

自我榮耀(統整)與悲觀絕望

隨心所欲,安享餘年

悔恨舊事,徒呼負負

 

  根據我的觀察,我身邊的朋友們都有那心中的受傷的小孩.....我想,那大概是因為父母都是成了父母之後,才開始學著怎麼擔任這個角色吧。雖然書上老把父母寫的很偉大,但他們還是個平凡人----ㄧ個有愛恨惡欲、有生活壓力的平凡人;再加上我們畢竟不是天才,環境給我們的挫折,也一直存在在我們的生長過程中。

 

  而我....我心中的那個小孩總是躲在陰暗處、企圖讓人不會注意到她。

 

  我的理智上知道我應該好好擁抱她、告訴他:不要擔心、不要害怕,我愛她。但是,實際上我最常作的事卻是幫助別人再狠狠的踹她一腳、給她一刀......

 

  還記得兩年前我的低潮期,國寶曾經要求我列一張想作的事的清單,大概是希望我可以好好愛一下自己吧,那時我遲遲無法達成她的任務,卻不清楚自己到底在猶豫甚麼。

 

  最近因為準備研究所考試,爲了讓心情安定下來,我選擇了最傳統的方式---拜拜!!

 

  看著廟裡每個跪在佛像前苦苦祈求的人們,我其實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;輪到我時,我更是只能自我介紹目前的狀況,連開口祈求他可以保佑我考上理想學校都不敢.....

 

  我突然領悟到心中那個哭泣的孩子雖然沒有號啕大哭、但卻默默用她的眼淚的化成一個巨大的黑洞,奪取我身為一個正常人該有的功能---ㄧ個連許願、連對自己好、連放聲大哭都不敢的人。

 

  小女孩,我們講和吧!我努力不要再傷妳,妳也努力嘗試愛我、相信我吧!

 

  我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你呢?

 

  與心中的小人和解吧!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尋安全感以及重心,因為當你心中有黑洞的時候,不管誰在你身邊,你都會空虛、都會不安也都會受傷。勇敢面對那個殘缺的自己,有時要狠狠把化膿的傷疤撕開、放聲大哭一場,你才有痊癒的機會。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貓公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