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eud 對於心理學界最大的貢獻,我認為莫過於潛意識以及早期經驗。
雖然,在 Freud 之後百家爭鳴的各大學派對於早期經驗嗤之以鼻,但我認為在幼兒時期的經驗是很重要的。
相對於摸不著頭緒的潛意識,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孩。如果兒時的經驗良好、如果父母給你無條件的正向關懷→ Rogers 的理論,你就會自然形成對自己的正向看法,不會輕易因為外在的改變而受影響;但如果兒時受挫,你無法安然的度過人生中的每一個關卡,你心中的那個小孩就會固著在那個時期、喪失成功跨越那個階段應該要有的能力。
以下提供 Erikson 的發展各階段,以及每階段的功課供大家參考。
階段 |
年齡 |
發展危機(developmental crisis)與任務 |
發展順利的特徵 |
發展障礙者特徵 |
1 |
0-1(嬰兒期) |
信任與不信任 |
對人信任,有安全感 |
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|
2 |
2-3(幼兒期) |
自主行動(自律)與羞怯懷疑(害羞) |
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|
缺乏信心,行動畏首畏尾 |
3 |
4-6(學齡前兒童期) |
自動自發(主動)與退縮愧疚(罪惡感) |
主動好奇,行動有方向,開始有責任感 |
畏懼退縮,缺少自我價值感 |
4 |
6-11(學齡兒童期) |
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|
具有求學、做事、待人的基本能力 |
缺乏生活基本能力,充滿失敗感 |
5 |
12-18(青少年期-青春期) |
自我統整(認同)與角色混淆 |
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|
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,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|
6 |
19-30(成年早期) |
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(親密與孤立) |
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|
與社會疏離,時感寂寞孤獨 |
7 |
31-50(成年中期) |
精力充沛(生產)與停滯頹廢 |
熱愛家庭關懷社會,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|
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,缺少生活意義 |
8 |
50-生命終點(成年晚期-老年期) |
自我榮耀(統整)與悲觀絕望 |
隨心所欲,安享餘年 |
悔恨舊事,徒呼負負 |
根據我的觀察,我身邊的朋友們都有那心中的受傷的小孩.....我想,那大概是因為父母都是成了父母之後,才開始學著怎麼擔任這個角色吧。雖然書上老把父母寫的很偉大,但他們還是個平凡人----ㄧ個有愛恨惡欲、有生活壓力的平凡人;再加上我們畢竟不是天才,環境給我們的挫折,也一直存在在我們的生長過程中。
而我....我心中的那個小孩總是躲在陰暗處、企圖讓人不會注意到她。
我的理智上知道我應該好好擁抱她、告訴他:不要擔心、不要害怕,我愛她。但是,實際上我最常作的事卻是幫助別人再狠狠的踹她一腳、給她一刀......
還記得兩年前我的低潮期,國寶曾經要求我列一張想作的事的清單,大概是希望我可以好好愛一下自己吧,那時我遲遲無法達成她的任務,卻不清楚自己到底在猶豫甚麼。
最近因為準備研究所考試,爲了讓心情安定下來,我選擇了最傳統的方式---拜拜!!
看著廟裡每個跪在佛像前苦苦祈求的人們,我其實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;輪到我時,我更是只能自我介紹目前的狀況,連開口祈求他可以保佑我考上理想學校都不敢.....
我突然領悟到心中那個哭泣的孩子雖然沒有號啕大哭、但卻默默用她的眼淚的化成一個巨大的黑洞,奪取我身為一個正常人該有的功能---ㄧ個連許願、連對自己好、連放聲大哭都不敢的人。
小女孩,我們講和吧!我努力不要再傷妳,妳也努力嘗試愛我、相信我吧!
我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你呢?
與心中的小人和解吧!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尋安全感以及重心,因為當你心中有黑洞的時候,不管誰在你身邊,你都會空虛、都會不安也都會受傷。勇敢面對那個殘缺的自己,有時要狠狠把化膿的傷疤撕開、放聲大哭一場,你才有痊癒的機會。